2025年5月10日,2025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下称“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3所全国生物科学拔尖2.0基地高校及西湖大学(生物科学“101计划”组织实施单位)的近200名师生代表共同出席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与会师生合影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周丛照,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时松海,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新泉,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发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雪梅,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曹柳星等老师。

大会开幕式现场
5月10日上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了开幕式,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栋主持开幕式。会议伊始,刘栋介绍了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发展历程,从2010年项目启动时的15所发起院校,到今天“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的33所兄弟院校共同参与,在全体成员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对于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的工作经验从无到有、逐渐累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道路,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刘栋主持开幕式

参加第一届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工作研讨会的各校拔尖计划负责人在15年后再次合影
王宏伟在致辞中首先高度肯定了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5年来在响应国家号召,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国家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频共振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在过去15年的探索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各兄弟院校都以责无旁贷的担当,共同书写了一份精彩的育人答卷,为拔尖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了独特的平台和肥沃的土壤。王宏伟表示,在培养拔尖学生的过程中,要解决和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做好“价值塑造”和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内容所在。希望全体与会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为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注入新活力。

王宏伟致辞
时松海在致辞中表示,基础学科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源头,是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拔尖人才则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建设的根本。大学本科阶段是青年科学思想的萌芽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期,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系统的学术训练,长期的自驱激发和宽容的土壤。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要在本科阶段筑牢根基,在学术文化中激发热情,在制度环境中保证探索,引导学生将个人思想、国家需求和时代使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担当。时松海希望全体与会院校在基础学科的慢变量中下功夫,在生命学科这片沃土中培养长的根系,不仅要单点突破,更要做系统工程,努力为国家和时代培养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力和担当力的青年人才。

时松海致辞
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召集人、复旦大学教授杨继在致辞中感谢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本次研讨会筹备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号召全体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把握好时代机遇,抓住宝贵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当前学习资源和条件,多学习一些知识,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提高自身的眼界和格局,通过主动、努力的学习不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成长为真正的拔尖人才。

杨继致辞
研讨会还特别设计了本年度清华学堂实验班年会与研讨会的融合环节,学堂班的首席教授时松海在会上为全体学堂班毕业年级同学颁发了学堂班结业证书。

时松海为清华学堂实验班毕业年级学生颁发结业证书
许智宏老师随后受邀作了题为《我的科研和教育生涯》的主题报告。许智宏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因兴趣驱使报考北京大学的求学往事,在北大读书和在植生所学习与工作时的故事,以及回到北京后在中科院和北大工作期间的经历,并和与会师生一起分享了他的教育思想,充分阐述了他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鼓励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在影响人类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的研究领域内下深功夫,不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方向,重塑大学的公信与尊严。

许智宏院士和与会师生分享他的学术人生
研讨会开幕式环节的最后,来自清华大学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的毕业生李昕仪和杨天明同学分别汇报了自己在本科学习阶段的研究成果。

学堂班毕业生代表作研究成果汇报
5月10日下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主楼分别就“拔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以及“生物学专业核心课程质量的提升”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师分组讨论。
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专题研讨中,来自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以及云南大学的6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院校在拔尖人才创新培养融合“价值塑造”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随后,与会老师们就“京内高校拔尖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本科生培养方案内的课程设计及学分设置优化”、“基于当前本科生成长特点的价值塑造培养环节设计”和“学业压力缓解与多元化发展促进”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拔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与会高校代表进行专题分享
在“生物学专业核心课程质量的提升”专题研讨中,来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6位老师分别分享了各自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质量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积累的经验。随后,与会老师们就“学分压缩与课程质量间的平衡”、“小班教学模式下的师资压力”、“线上线下融合课程设计与改革”和“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生物学专业核心课程质量的提升”与会高校代表进行专题分享
5月10日下午,全体学生代表在清华学堂进行了主题为“自主学习和科研经验分享”的学生讨论,同学们就“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跨学科视野和能⼒”、“本科阶段科研经验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海外交流的个人体会”、“未来深造与职业思考”和“拔尖人才培养基地间学生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和分享。

与会高校学生代表在清华学堂交流讨论
研讨会的最后,刘栋和李珍分别就两个专题的研讨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研讨会中各与会院校老师们的积极分享和展示,并就研讨过程中交流碰撞出的“亮点”和“新点”进行了分享介绍。


刘栋、李珍作为代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发言
研讨会同时确定了2026年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的承办高校,经成员高校申请及全体成员高校表决通过,决定2026年的工作研讨会由兰州大学承办。
5月11日上午,研讨会组织与会高校老师在胜因院22号进行茶叙,进一步就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组织全体与会高校同学自行预约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考古博物馆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与历史文化场所。

部分与会老师在胜因院进行茶叙